【战疫最前线】火线抗疫35天 她被按下工作“暂停键”
央视网消息(记者 朱春燕 通讯员 杜巍巍 邹亚琴)2月23日,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连续工作35天、多次主动拒绝“换防”后,陈春丽和她的战友们终于被医院“强制休息”。从危难时刻顶上“火线”担任发热门诊护理组长,到被强行按下工作“暂停键”,陈春丽说,只要休息一天,我就能“满血复活”,重上抗疫一线。
临危受命顶上“火线”
发热门诊,是医院和新冠肺炎患者之间的第一道承压阀。工作其中的医护人员,也是感受疫情压力最大的群体之一。
今年1月中旬,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,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扩大了发热门诊的规模,并从多个学科紧急抽调护士组成护理团队进行增援。1月20日,担任产科党支部宣传委员、工会小组长、教学组长的陈春丽,接到医院护理部电话,考虑抽调她担任发热门诊护理组组长。
“你家宝宝才8个多月大,需不需要再考虑一下?”电话里,护理部老师关切地询问。“不用考虑,我随时可以!”放下电话5分钟后,陈春丽就出现在了发热门诊,并与医院门诊管理服务部工作人员一起,立即开始对新的发热门诊进行规范布局。在长期驻守发热门诊的感染科陈剑清老师的指导下,新增配的发热门诊护理团队人员迅速掌握了相关院感和防护知识。
此后,每天早上7点不到,陈春丽就到达发热门诊。物资补给、人员调度、场地准备,人员培训、规范流程、制定预案,关注动态、安抚情绪、监督落实……在门诊管理服务部统一指挥下,陈春丽、宋芳芳带领护理团体每天忙到晚上9点才离开。随着疫情进展,她和丈夫商议,将8个月大的孩子送回老家,一心一意坚守防线。
疫情爆发后,发热就诊患者一度特别多。最高峰时,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一天接诊了1100多名患者。刚搭建的医疗设施还不完善,病人剧增且候诊时间长,部分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焦虑、情绪失控,还有患者咳嗽、打喷嚏没有使用纸巾……没有时间犹豫,必须尽快拿出解决方案。
陈春丽他们勇敢地站到了发热人群中间。人员聚集,就拿着小喇叭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;有病人咳嗽、打喷嚏、吐痰,护士就上前传授咳嗽礼仪;病人检查完后,护士提醒他们再戴口罩,消毒双手,避免传染源的二次传播;候诊的患者累了、渴了,护士还为他们准备好凳子和开水……发热门诊护理团队尽一切可能安抚好排队患者的情绪,维持了正常的救治秩序。
1月28号下午2点左右,一位发烧昏迷的老人被家属推向发热门诊,陈春丽从发热门诊出来时正好在碰到。眼见病人情况危急,她顾不上穿防护服,赶紧和家属一起将老者推到急诊科抢救。陈春丽说,那一刻,好像为了救人啥也顾不上。所幸,她的这次“暴露”,没有招致更大危险。
将高风险工种“标准化”
2月5日,武汉市各区接到一个“硬核”任务:三天内完成全部疑似病例的核酸检测。核酸采集的标本主要是咽拭子,这需要采集人员、特别是发热门诊的护理团队经过规范化培训、有丰富的经验,才能高效采集到被病毒感染的细胞。
陈春丽介绍,采集鼻咽拭子,是发热门诊护理团队风险最高的工作。取标本时,发热患者要取下口罩、头向上扬起,采样管刺激鼻腔时患者还可能会咳嗽打喷嚏,这极大增加了护士暴露感染的风险。这种高危风险,陈春丽她们高峰时每天要冒500多次。
面对这么大的检测量,怎么才能又快又好采集标本,同时降低自身感染风险?这是陈春丽琢磨最多的事情。通过和检验科多次沟通了解样本需求,加上在日常采集中积累的经验,陈春丽带领的护理小组总结出一套“标准化”采集流程:确保标本采集的正确以保证核酸检测结果的可信度,同时又用适宜的手法减轻病人采集时的不适。
为让31人的发热门诊护理团队都能掌握这一技能并预防感染,陈春丽她们还专门录制采集鼻咽拭子小视频。这一视频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后,受到奋战发热门诊一线的国内护理同行的高度赞誉。
陈春丽认为,与新冠病毒这个全新、危险而且狡猾的敌人交手,一定要做到科学防治,要把每一项工作、每一种操作制度化,同时强化监督,这样才能保证不放过一例潜在病患,同时保护好医护自身安全。她带领同事制定了各种预案、流程、制度,同事强化具体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。一个多月下来,陈春丽和同事们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。